琪依坤 | 羽毛在飛

Good Luck To You!

小天才vs小才天 阅读惯性和思维整合的弊端

    B站链接: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LY411s7QK/ 

    齐语齐言,我是齐宇。

    本期来说一个我自己感觉挺有意思的事情。大概半年前,我的小孩在操场上玩,看到别的孩子带着小天才手表就挺羡慕,回来就让我给她买。我一想这样不行,不能她想买什么就给她买什么。然后就和她说,咱们约定一下:你们学校有阶段测试,只要你语文、数学、英语三门课程都得A,我就给你买 而且长期有效。一次测试没达到,下次测试达到也给你买。然后和孩子就一起在某东上开始找小天才手表。小孩子也不知道什么型号,但知道是什么样子。我和她就翻来翻去、翻来翻去,终于找到她要的样式。我就将其加到了购物车里。

    不巧的是,期中考试孩子两门得了A、一门得了B,问我能不能给通融通融。我说不行,这次都没打A,那就下次努力。只要三门都得A,爸爸一定给你买。你看这都加到购物车里了。这一次孩子就上心了,隔三差五就要我把手机拿出来给她看看手表的样子。

    一晃就到了期末,这熊孩子三门就真的都打了A。那就赶紧给她买吧。从购物车点进去,仔细的看产品介绍,越看越迷糊。怎么介绍里包装盒图片上这么干净啊?连小天才的Logo都没有。就赶紧去看店名,不是小天才的自营店。那就搜索一下吧。进到小天才的自营店里,这一看不要紧,价格相差巨大,产品介绍里小天才的Logo明晃晃的。然后又回到之前的介绍页面,一字一字地读标题,原来遇到了李鬼。标题里写着的是小才天

    

    再仔细看,在规格里,产品名称也不叫小才天。其实就是一个仿小天才Z6型号的,外观和小天才Z6一样,并且比正品还多了好几个颜色。

    这几个月来,我和孩子看了不下五六次,一次都没发现这是个李鬼。这不禁让我想起阅读惯性

    阅读惯性取决于所处的语言环境,一般是自己的母语或比较熟悉的语言,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使我们的大脑熟悉了语句的固定模式。另外,人的眼睛看这个文字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去看的,而是扫视。看一眼,大概能看4-6个字,并且还会跨行。看的跨度大概有两三行的样子。那些看书很快的人,一眼扫描的字数和行数就会很多。然后我们大脑有一个很神奇的功能,就是脑补。这个脑补可不是什么都能补,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。一般都是我们有印象的内容才能进行脑补。

    比如说,如果根本没有雪碧,那就不会把雷碧看成雪碧,因为雪和雷比较相近嘛。

    

    那如果没有康师傅这个品牌呢?那你看到康帅傅,能不能看错呢?也能。因为师傅这个词我们太熟悉了。

    

    这个能力和我们的基因有一定的联系。看到黄乎乎有斑点的东西,大脑里马上脑补出一个豹子的形象,然后撒腿就跑。这是远古时期烙印在我们基因里的,也许看到全貌再跑就来不及了。有个高大上的词来解释这类情况,叫思维整合。从看文字这方面来说,词语的文字颠倒、文字缺胳膊少腿那都不是事,脑补出来也能瞬间就完成。比如说这句诗: 

    床前明月光,疑是上地霜。

    咱那是张口就来,因为太熟悉了。这里说的是看,而不是读。因为读的速度根本上看的速度,而这样会造成在同一区块进行多次扫描造成聚焦。因此,读出声来反而很容易看出问题所在。如果一个字一个字读,就会发现写的是“上地霜”,不是“地上霜”。

    这次给孩子买小天才手表,碰到的就是这种阅读惯性。这种思维整合不是说仔细看就可以了,因为没有人提醒你怎么会一个字一个字去读呢。你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我仔细认真看了。没有错误,就是小天才。这种能力绝大多数带来的结果都是正面的,有的时候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。眼睛看到的可能是真实的、客观的,但我们通过眼睛看到的就不一定了,因为大脑在这里面插了一脚。我们认为自己看到的,其实已经是加了滤镜处理之后的东西了。

    最后,再讲一个类似的案例。几年前,我和父母到天台的国清寺参观浏览。看到一处写着“知恩”,我顺口就说出知恩图报。说出口后觉得不对劲,寺院里不可能这样写啊。就仔细的看了一下,原来是“知恩报恩”。

    好,本期视频就到这里。谢谢大家!


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:

发表评论:

Powered By Z-BlogPHP 1.7.2

沪ICP备12032294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