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站视频: 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7Y411W7Ma/
齐语齐言,我是齐宇。
今天要聊的是《美丽新世界》,作者是英国作家阿道司·赫胥黎。我手中这本是田伟华翻译的。赫胥黎生于1894年 逝于1963年,英国著名小说家、诗人、散文家、批评家和剧作家,一生创作了50多部小说、诗歌、哲学著作和游记,代表作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这本《美丽新世界》。
《美丽新世界》发表于1931年,时隔27年后,也就是1958年,赫胥黎又发表了《重返美丽新世界》。《美丽新世界》是一本反乌特邦的小说,而《重返美丽新世界》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哲学著作。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,前者《美丽新世界》通过小说的形式,让读者对其描绘的未来社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。而后者却是用犀利的词语直白的揭露本质。
故事发生在福特632年,书中的“我主福特”以及相应的福特纪年,无不体现那种调侃。公元1910年,亨利·福特开始使用流水线作业法生产汽车,生产一辆汽车只需要93分钟。这里的关键词是机器、批量。福特632年,也就是公元2542年,在这一年,一群学生参观培育与条件设定中心。该中心采用流水线的方式批量生产婴儿,由此人口总量可以被计划被控制,血缘关系被摧毁。父亲、母亲这样的词汇竟然让人感觉到疯狂、下流。在培育之初就按照不同等级来培养,大体分为五大等级。α+是最高等级的,从事较为高级的工作,也享受较为高等级的待遇。其他还有α、α-、β+、β、β-,一直到最低级的ε、ε-。不同的等级在胚胎期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待遇。低级的ε会被塑造成低智商、丑陋、高服从,被分裂成一模一样的很多个,以便从事低级的体力劳动。通过睡眠教育法,从最初就开始规范他们的思想。这样,同一种工作就有同样的反应、同样的效率,使得他们不会感到差异而安于工作。
一个如此等级分明的社会,一个每个人都各安其位的世界,于是冲突消失了,仇恨消失了。每个人都幸福地过着自己的生活。这样的美丽新世界有什么不好吗?人类不用再承担生育的责任,无目的的娱乐成了消磨时间的唯一方式。下午你可以打电磁高尔夫,晚上你可以看感官电影。如果你仍然感到痛苦,苏摩这种心理药剂能让你在美妙虚无的假期后忘掉一切。社会在既定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,人在这个世界里就像一个个程序,快乐但无趣,只是在执行一段段早已写好的代码。
书中有个词叫“人人相属”,感觉翻译成“人人彼此拥有”更直白恰当。这代表着绝对的消费主义、无羞耻的纵欲和极度享主义。而这些都是为了新世界的稳定,但即使是再稳定的程序,也难免会出现bug。被人怀疑在代血液中掺入酒精而长得不像上等人的伯纳德,在游览野蛮人保护区时意外地发现了约翰——一个本不应该出生于野蛮世界的新世界人。他是新世界人琳达的胎生儿。要注意,在新世界里 婴儿都不是胎生的,是从流水线培养出来的。琳达与野蛮人的世界格格不入,她的愿望就是回到新世界。而约翰由于琳达的缘故,无法融入到野蛮人的世界。这是血缘的关系,而这在新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,因为在新世界里是没有血缘关系的,可在保护区却成了无时不在的障碍。保护区和新世界就形成了对立的两端,相互不融合,也不会融合。 应该说新世界在科技上是完全碾压保护区的,保护区无非就是一块实验田而已。
约翰被伯纳德带入新世界之后,却发现这里比保护区更难融入。他与新世界的联系,只有和母亲的血缘以及和列宁娜的精神爱恋。而当母亲在一群无惧死亡的多生子围观下死去时,当列宁娜用肉欲来向他表达爱意时,就宣告着约翰与新世界的决裂。约翰躲到遥远的灯塔自力更生,但仍然不能逃脱人们的骚扰,他就如动物园里的动物,任人围观。懂得莎士比亚、贞洁、权利的野蛮人约翰最终不堪忍受而自杀。
书的开头用大量篇幅在描述培育和条件设定中心,用大量的专业术语描绘整个培养过程。而这部分在当时看来可能技术是极其先进的,但于今而言似乎这样的设定有些显得可笑。如果将这些技术细节给模糊化,也毫无影响核心主题。这可能是和赫胥黎的家庭背景有关,他的祖父是《天演论》的作者。
看完《美丽新世界》,一种无奈的情绪油然而生。美丽的新世界里,α、β们看似幸福快乐,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,无法选择自己的职业,他们甚至无法自我思考,只能在预定的道路上前进到终点。偶尔出现的几个觉醒者,也只是在铁屋子里呐喊几声。
好,本期就到这里。谢谢大家!